为什么被尊称为,盖在于他有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和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杜甫被后世称为是什么。正是这种情怀滋养了他,是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不幸遭遇。在《三吏》《三别》中,他把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表现到了极致,堪称史诗性的杰作,所以,后世尊称他为――诗圣。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哀的一生,多难的一生。也正因为有了这不幸的遭遇,是他更近地和劳动人民打成了一片,亲身感受和体验了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才有了他现实主义的史诗性杰作。
杜甫家道中落,年轻时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但终因命运多舛,仕途不畅,又不事钻营而屡屡受阻。他滞留京城长安十余年,才谋得个兵曹参军,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的战火就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
这期间他识尽人情冷暖,饱尝人间疾苦,遍历人生艰辛,房不避寒,缺衣少食,甚至于到小儿饿死的悲残境地。有道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悲情呼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穷困潦倒,但亦然为正义,为良心不顾个人得失,直言犯谏,以致于两次被贬。这其间所作的《三吏》《三别》却传唱千年。正因为杜甫有这样的一颗赤子之心,和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才是他的诗歌犹如史诗性的绝唱一样,为后世所敬仰,尊称他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被后人称为什么?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被后世称为诗圣还是
杜甫是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人物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诗歌地位: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