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生前是享尽荣华富贵表, 极尽骄奢淫侈的,死后也大讲丧葬排场,大搞铺张浪费。据有关史料记载,皇帝生前就选 择好风水宝地,作为死后安葬的陵墓地址。清朝从顺治皇帝开始,历代皇帝 和后妃们的陵墓都选址在东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县)两地。他 们在死前,甚至年轻时就命令工匠为 自己营造“地下宫殿”,以便将来死 后在阴曹地府也享受冥福。
如慈禧太 后的墓地就进行了长达35年时间的营建,耗费银财不计其数。清代皇帝和宫妃们的棺木(皇帝 称梓宫),总是选用云南产的金丝楠木制成的,光木材所花的运费就高达数 十万两白银。棺材制成后里里外外要 刷七七四十九道漆。皇帝死后(称晏驾或驾崩)要选择吉时良辰入殓,然后停灵数日,同时不断举行法事如吊唁等活动,再选 择黄道吉日方可出殡安葬。
皇帝的灵柩出殡前,得将杠夫 (抬灵柩的人)找来,先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在德胜门演杠(练 习)10天。杠夫们先抬着一块和棺木 重量相同的独龙木(约上万斤重), 上面放上一碗水,一直练到碗中的水 泼不出来为止。在演杠的同时,还要派民工日夜施工,抢修去陵墓的御道。
出灵这一天,首先要烧价值连城 的“大法船”,先用小杠(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宫府倾 巢出动,走在灵柩前的是64人的引幡 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 自薄仪仗队,多达1628人,他们手中 各自举着不同的兵器,浩浩荡荡,十分威风。
抬棺木的杠夫分三班,每班128 人轮流换班抬送。走在灵柩后面的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后面是文武百 官、皇亲国戚和宗室觉罗的队伍,车 轿连绵不断。在送葬队伍中还夹有大批和尚、 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们身穿法衣,手执法器,沿途不断吹奏、诵 经。
一路上还有一班人专门撒纸钱的, 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华里。从北京城到墓地,沿途几百里, 每段距离还要搭设芦殿(亦称暂安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的人休息,这 种芦殿搭得十分豪华,玉阶金瓦。朱 碧交映。皇帝从死到安葬(亦称奉安)要 耗费大量钱财。慈禧的葬礼办了近一年,耗费白银120万两。
清代皇帝大婚的在哪里?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有一首诗广为流传,即“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其中最有名的一句便是其第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从句子的内涵意思中就能理解到,针对广大老百姓来说,那一刻是如此地重要。而皇帝也是人,这一刻对他们来说,也是同等重要。
皇帝贵为真龙天子,在举行大婚的时候也要进“洞房”,但其中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有很大的不一样。在进故宫游玩的时候,游客到坤宁宫参观时,导游会指给大家看:这里是坤宁宫东暖阁,就是皇帝皇后大婚的喜房。于是,很多游客都认为,明清北京皇宫二十四位皇帝结婚的洞房都是在这里,其实不然,历届皇帝大婚的洞房所在并非固定在一个房间里,而一般都把举行仪式的地方当作大婚之夜的洞房。
在清朝,洞房一般设在坤宁宫的东暖阁,也就是今天我们去故宫所见的那个“洞房”所在。清朝光绪帝的大婚,洞房就在坤宁宫的东暖阁。据一位刘姓老宫女回忆说,光绪帝举行大婚礼时,慈禧太后派她做喜婆在坤宁宫守喜。要说起皇帝的洞房,那可是无比豪华,比民间老百姓的洞房高档得多。
但也少不了贴红双喜、喜庆对联的习俗。和民间的洞房一样,皇帝的洞房也是以大红色为主颜色,在床前挂着“百子帐”,床上铺有“百子被”,床头悬挂大红锻绣龙凤双喜的床幔,象征着“多子多福”之意。洞房的墙壁都是用红漆及银殊桐油髹饰的,在门前吊有一盏双喜字大宫灯,鎏金色的大红门上有粘金沥粉的双喜字,门的上方为一草书的大“寿”字,门旁墙上一长幅对联直落地面。
从坤宁宫的正门进入东暖阁的门口,以及洞房外东侧过道里,各竖立着一座大红镶金色木影壁,取帝后合卺和“开门见喜”的意思。皇帝洞房里面装饰得可谓富丽堂皇、异常亮丽。东暖阁为敞两间,东面靠北墙是皇帝的宝座,右手边有一柄象征着“吉祥如意”的玉如意。前檐连着一座大炕,在大炕的两边分别是紫檀雕龙凤,在炕几上有很多小摆设,如瓷瓶、宝器等,在炕前左边长几上还陈设着一对双喜桌灯。
龙凤喜床安置在东暖阁内西北角,在喜床上铺着厚实暖和的红缎龙凤双喜字大炕褥,图案优美、绣工精细、富贵无比……你若对清代皇帝大婚的洞房有兴趣的话,不妨亲自到故宫坤宁宫的东暖阁里瞧一瞧,相信你会从中学到更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