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来一句鸡汤:“你要感谢那些伤害过你的人是什么意思,正是因为这些人你才能够变得强大。”或者:“人一定要经得起假话,受得起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诺言,放得下一切。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你要去相信,一定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这些都是我网上随便找的鸡汤文。你能说这句话不对吗?但真正遇到挫折困苦时,真的有人能想的这么开吗?其实鸡汤有没有用,都看个人,你觉得它有用,它就有用,你觉得它是在放屁,那就是没用。在哲学层面,鸡汤,说白了就是一种间接经验,别人通过亲身经历得出的结论来帮助你少走弯路,但基本没什么用,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不同的,别人实践得来的经验,照搬到自己身上往往不会奏效。
你怎么看待各种“心灵鸡汤”?
谢邀!我绝大部分“心灵鸡汤”说的都是一种正能量,应该给予人更多的信念和力量。但是,为什么有人看了之后产生内心疲惫甚至是心理问题呢?
举例,励志鸡汤宣扬人生奋斗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经常引用一些名人故事。通常这类文章看完之后,有一种想法是我必须得努力,不能平庸,广阔的未来正在等我的美好愿景。
但是,现实因素,把个人的情况排除在外了,只是单纯的将成功宗教化了,成功是需要个人努力,社会背景,人脉,运气等多方面的结果,虽然可能有机会创造这些因素,但仍然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鸡汤文无形中把成功的结果提前化,理想化了。
不能完全否定鸡汤文这种形式,而是分析鸡汤中缺乏的逻辑性,现实因素以及个性化,缺乏的这些正是导致一部分人盲从,并且麻痹自己,甚至逃离现实,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
爱鸡汤文影响最大的,也是一部分缺乏主观判断,以及自主思考的人群。所以,激励虽然是一种方式,但更多的是了解,接受自我,分析处境的能力,不能只是单一的看某篇文章中所带来的观念。
鸡汤文只是激励人的一种方式,喝的人要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如果分不清楚,就把精力放在对现实情况的思考和行动,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激励方法!
你认为心灵鸡汤有的价值吗?
心灵鸡汤这个词是一个“舶来品”,最早是由美国励志大师杰克·坎菲尔德发明,他出版了一系列名曰《心灵鸡汤》(ChickenSoup)的书籍。据说,此一书系已被翻译成了47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火爆畅销。看起来,“心灵鸡汤”不仅仅是中国人爱看,更是全世界人民的“菜”!
人们为何热衷看“心灵鸡汤”?这是在评判“心灵鸡汤”文字前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心灵鸡汤”的内容往往会遵循几种模式化的套路,无非是别人的励志故事、成功之道、优秀生活方式等等。
有心理学家认为,大众喜欢看这些内容,折射出了大众在当下所面对的压力和困惑。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镜像自我”,说白了就是读故事时候的一种代入感。人们在读“心灵鸡汤”的故事,往往都会把自己带入进去,假装自己是其中的主人公。
表面看来,“心灵鸡汤”是有益无害的,起码给人们心里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但“心灵鸡汤”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讲因果,故事往往和结论严重脱节。
让我们来举个励志故事常用的例子。迪克·麦当劳创办了麦当劳餐厅,生意很好,于是有人建议他在美国拓展分店。然而,迪克·麦当劳摇了摇头说,如果我们开太多的分店,我们将无法有更多的时间回家。后来,麦当劳餐厅被别人以270万美元收购。这个故事在“心灵鸡汤”里面,有着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一个说,麦当劳创始人不思进取,错失了成为世界富翁的机会。也有的说,迪克·麦当劳知道,人这辈子最重要的是亲情,而不是财富。
类似的情况,在“心灵鸡汤”里比比皆是。人们有“趋利避害”的心理,所以每一个读者都会认同并记住与自己现状相适应的结论,从而为自己的不满或焦虑找到合法性的支撑。
可见,“心灵鸡汤”在直观上,麻痹了我们,让我们安于现状。在潜意识里,又破坏了我们严密的逻辑思维。
“心灵鸡汤”还有一个可怕之处,它往往告诉我们的道理都是一些常识。这些常识,也许是我们日用之间而不自知的东西,所以,与其说是“心灵鸡汤”,其实更像“心灵鸡肋”,毫无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