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喜欢的这个《大风歌》汉刘邦酒。我已经收藏这个问题很久了,是因为我喜欢。之所以迟迟没有回答,是我不知道咋回答。我喜欢文学,最喜欢诗歌。但仅仅是喜欢而已,仅仅局限性在它的意境上,从不去研究它的平仄格律以及采用啥比兴啦,拟人啦,排比啦,顶针啦等等之类的东西。
恰恰题主要求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歌,我不懂,也就看不出它好在哪里,从文学上也就觉得它很不咋地。
我一开始不太喜欢语文,而且不是一般的不喜欢。
上学的时候,就希望老师把数学考卷出得很难,这样好多弄几分,找补一下语文的差距。
上大学时,有一天大学语文老师给我们讲了《诗经•采薇》,当她讲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时候,哇塞,茅塞顿开,诗歌这么美啊!
我开始喜欢诗歌,经常偷偷地去听这个老师的课。到现在,还时不时地看一眼《诗经》啥的。
就因为老师讲了刘邦的几句坏话,说他这个《大风歌》就是在平叛回来,路过家乡时作的,有副小人得志的得瑟劲,还说刘邦的老邻居看到他旌旗招展,得意洋洋的样子,说“那不是老刘家那个泼皮无赖的老二嘛”。
于是乎,对刘邦很没有好感,也就不去仔细品味这个诗歌啦。
工作之后,时常看到这个诗,突然有一天感觉它很不错唉。
老师依然那么美好,但刘邦不再那么讨厌。
逐渐地感觉刘邦很伟大,除了曹操,感觉刘邦就是最可爱的人啦。
就是喜欢而已,不能跟我们的子弟兵相提并论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多有气势啊,非帝王不可有啊,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不能比的,那还有谁能比的哪?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番成就除了秦始皇,还有谁可比啊,一千年以后才出了个朱元璋,这份家业是有资格可劲得瑟一下下的啊!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求贤若渴,要保住这份产业,一世,二世,直到万世。
我喜欢这首诗歌,但看不出它有多大的文学成就。
喜欢就好,管它啥子文学的事。
政治家从来就不会去遣词造句,所有的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发泄而已!
皇帝刘邦是怎样死的?
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丰县)。历史上西汉的开国皇帝,史上称其为“汉高祖”。
刘邦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四处游荡的混混,整天游手好闲的,即不喜欢读书,也不爱农耕,就喜欢结交一些江湖志士。那时候的刘邦虽然没有什么名气,可是他胸怀大志,而且为人仗义 ,刘邦还做过秦朝的泗水亭长,后来因江湖义气私自放走囚犯惹了官司罢官而逃,藏匿与芒砀山一带。逃亡期间,刘邦开始秘密组建自己的农民武装力量。
公元前209年,刘邦趁着陈胜,吴广起义反秦的机会,联合好友萧何,曹参等人集结农民起义军3000余人在沛县揭竿而起,攻克了县城,杀死了县官,一战成名。刘邦因此被称为“沛公”。后来刘邦又与项羽结盟,成为了反秦的主力。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起义军与刘邦两面夹击与秦军展开激战。不久便拿下了秦都咸阳,秦朝就此灭亡。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一个汉王一个楚王,两人旗鼓相当,能力不分上下。然而一山不容二虎,后来二人终因权利地盘引发纷争,最终反目为仇,上演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事件,就是讲述的刘邦,项羽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故事。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虽然处于劣势,但是刘邦知人善任,招贤纳士,而而且心思缜密,很会做人,身边汇集了一些大批良臣武将,文有萧何,张良,武有韩信,樊哙等人。最终二人在垓下一战,项羽陷入了刘邦设下的十面埋伏,被迫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好戏,楚汉战争刘邦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汜水北岸举行了登基大典,正式定国号为“汉”,建都洛阳。后又迁都长安,历史上称西汉。自此,刘邦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平民皇帝。
那么汉高祖刘邦后来又是怎么死的呢?
刘邦怎么死的?下面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最恰当不过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刘邦在登基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用了七年的时间,开始大肆诛杀开国文臣武将。刘邦将有能力造反的人,自己家族以外的异性诸侯,或是诛杀,或是削位,赶走逼逃的诸侯也不计其数。剩下的几乎都是无名鼠辈,就算有心造反也没有那个实力。以至于后来连守卫四方疆土的将士都找不到一个,刘邦此举做的太绝了,这也是导致刘邦失败的主要原因。
公元前195年,光杆司令的刘邦因派不出唯命是从的大将出马,而亲自出征讨伐英布叛乱,不料被流矢射中,回到宫中即一病不起。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刘邦郁郁而终,驾崩于长乐宫,享年62岁。由此可见,刘邦的结局始作俑者无非就是他本人而已,是他亲手导演了这场悲剧。
今天看来,刘邦的做法也让后来部分历代帝王在重蹈他的覆辙,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帝王的这些做法初衷,也无非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帝王地位罢了,只不过后果都是自作自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