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合作是什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产业链合作是什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是“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创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43次,创新发展和科技创新也成为全国两会热词,备受关注。

“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带来的多重压力,我国提出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而产业链和供应链是链接‘双循环’的纽带,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我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境外疫情仍在扩散蔓延,不可避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在全国两会期间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有针对性地快速稳定供应链、产业链是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推进制造业协同升级的基础保障,也是形成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与产业分工格局中优势地位的重要举措。”刘劲松称。

目前,产业链发展稳定性与制造业协同升级存在的一些短板亟待解决。刘劲松认为,“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基础能力相对薄弱,摆脱产业链“中低端锁定”困局需要时间。我国制造业在产出效率、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不足,大部分地区产业布局零散且模式单一。从全局来看,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问题。三是产业链通而不畅,难以支撑制造业协同转型升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市场端上游产业链供给出现短缺,下游产业链出现需求不足。

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方发力。全国两会期间,刘劲松提交了《关于双循环下提升我国产业链稳定性及制造业协同升级的提案》,提出了四方面建议。

第一,畅通人才培育通道,吸收数字经济成果。刘劲松认为,要根据东西部地区不同特征分类施策。一是在东部地区着重培养一批精尖人才,借力发展新兴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保障创新要素与技术要素供给;二是在中西部地区大力引进人才,疏通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的关键接口,对劳动力市场制定规范性准则,集结外部和内部力量主攻人才不足问题,同时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调控,激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

第二,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突破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之间的环环相扣式低端锁定。刘劲松建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将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统筹联动,以链式融合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创新话语权。另外,要通过资金链融合增强产业链的专业化水平,通过政策链融合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

第三,构建协同、高效、集约的产业链集群。关于如何构建“产业链集群”,刘劲松建议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域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优势,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形成既水平分工又垂直整合的分工模式。二是深化“补链”“强链”。对内加快推进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线上线下新应用。三是提升产业链竞争优势。对外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第四,从两方面助力各地区确立制造业协同升级目标、明确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一方面,制造业基础雄厚地区要提升和拓展产业转型的能力和方向。在加大产业转型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立产业转型目标,协调好各地区新兴制造业战略性发展方向,避免恶性竞争,全力提升和拓展产业转型的能力和方向。另一方面,制造业基础薄弱地区产业承接与科技成果转化迈向新台阶,其他地区做好产业承接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现“非零和博弈”。(张志伟)

来源: 证券日报

​解读《全面投资》:三个重要机遇,五大行业

中欧作为两个庞大的经济体,协定的生效将使全球供应链的衔接更加完善,一定程度上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的冲击,带动中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

产业链合作是什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

文 | 《财经》记者 邹碧颖

编辑 | 王延春

“2019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是100多亿欧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比重的6.8%,而欧盟在中国的投资仅占其对外投资比重的2.1%。”在2月4日举行的“中欧投资合作新机遇”论坛上,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表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涉及欧盟对华的签证制度等内容,其谈判及落实将有助于清除中欧投资障碍,促进中欧经济发展,为区域合作、全球化发展与经济复苏提供更强动力。

2020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如期完成谈判,结束了历时7年总共35轮的谈判。今年1月22日,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初步公布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部分文本,包括序言和六大章节内容,分别为:目标和一般定义、投资自由化、监管框架、投资和可持续发展、争端解决及机制和最终条款,以及部分附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方面的附件预计将在2月发布。

如何解读《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内容?协定生效将给中国、欧盟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对中国和欧盟企业而言,意味着哪些新的机遇?在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一带一路”服务机制、德恒律师事务所联合举办的此次论坛上,中国专家同欧洲多国的官员,就抓住《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新机遇和建立投资合作新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金瑞庭博士后强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欧之间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合作什么,都将体现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之中。中欧合作不是双边合作,也并非多边合作,而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合作。此次谈判成果覆盖面十分广泛,包括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可持续发展、争端解决等内容,预计中欧合作将迎来“更短的负面清单、便利的市场准入、透明的市场规则”三大重要机遇,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电信和云服务、计算机服务将有望成为主要的受益行业。

中国有望放开汽车、金融、医疗、电信、计算机等领域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欧洲作为贸易伙伴地位的重要性与日俱增。2020年前10个月,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而长期以来,欧盟也是中国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只是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2020年退居第二位,但贸易总量仍然非常大。

近年来,中欧双边贸易额每年保持在6000亿美元左右,投资规模却仅为千亿美元,形成强烈反差,与双方的经济体量不匹配;欧盟到中国累计投资规模约1400亿欧元,中国对欧盟的投资约2200亿欧元,中欧之间的投资规模也存在较大悬殊。

金瑞庭认为,中欧之间贸易与投资的不平衡正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签署的特殊背景。德恒律师事务所创始人王丽指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在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形成了透明的、有预见性、稳定性的投资关系。协定签署后将为中国与欧盟26个国家(除爱尔兰以外)投资保护筑起强有力的法律基石。今后,中欧企业的投资活动不仅要遵循国内法、国别法和欧盟相关法律,更要以中欧投资协定为先行指引。

张建平回顾,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前31轮的谈判中,主要障碍来自公平竞争的环境等方面,特别是在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与制造业领域,欧盟对中国开放度的要求较高。例如在汽车制造以及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领域,中国对于外资企业的持股比例有一定限制,而欧洲企业对放宽限制有着较高期待。

目前,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消费品、医药、金属材料四大领域,而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主要在新能源、房地产、数字电子三大领域。王丽分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以负面清单形式做出市场准入承诺,以法律、金融、航运、商业等服务支持项目落地,将在新能源汽车、云计算、技术转让、融资、知识产权、医疗健康、环保等领域扩大开放,消除既有已开放的领域的隐性市场壁垒。

从欧盟对华投资看,金瑞庭分析,《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第8条显示,2022年会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两家及两家以下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的限制。可以看到,欧盟对华投资新能源汽车的壁垒将会减少,尤其对于德系新能源车配套企业而言,存在很大的合作机遇与合作窗口期。

中国金融服务的开放也是一大机遇。金瑞庭分析,过去一两年,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宣布了50多条开放性措施,包括外商独资的人身保险公司、外商投资的券商等,类似举措也将反映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此外,在卫生服务方面,《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生效后,中国或允许北上广、天津、深圳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医疗商业保险和消费医疗将成为最为受益的行业,外国医生在华执业、高端医疗人才的跨国流动也会加快。

在电信和云服务方面,金瑞庭分析,中国目前要求企业必须由中方控股,《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生效后,中欧两国企业未来或可以合资等方式获得电信业务牌照,获得更多合作契机。此外,计算机服务涉及硬件、软件、数据处理的领域,待到《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正式文本公布后,也有望成为投资合作的重点。

金瑞庭强调,《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关于国有企业、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订和授权的规定实现了更加透明的市场规则。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指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达成后,中国将会进一步在政府采购、补贴、国企运行、劳工、标准,数字化的数据流、数字协定等方面提高标准,和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这也有助于中国更好、更快地加入CPTPP。

投资欧洲,绿色经济、数字技术、新能源有待挖掘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生效后,将取代中国与27个欧盟成员国中的26个国家此前单独订立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致力于实现投资自由化目标。张建平指出,中欧作为两个庞大的经济体,协定的生效将使全球供应链的衔接更加完善,一定程度上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的冲击,带动中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并且为全球建立投资治理体系树立标杆。

王辉耀指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签署后,中欧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数字领域方面将开展高水平合作。而金瑞庭预计,欧洲在环保、新能源、数字行业的投资有望进一步降低门槛。他根据欧盟的投资基金多年度的投资情况分析,除抗击疫情、公共行政管理和边境管理、国防开支,欧盟主要投资流向环保与数字化两大领域。特别是新能源行业的放开,将为中国光伏企业带来更大市场。

葡萄牙经贸投资促进局投资参赞孔帕蒂介绍,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经济是葡萄牙的优先议程,相关方面将会有很多投资机会。葡萄牙的和平指数位居欧盟第一、产品按照欧盟标准生产、基础设施与其他国家相联系、市场边界与欧盟边界一样大、44%的GDP是出口导向、创新能力与德国、法国持平,并且拥有训练有素、多语言能力的劳动力,非常欢迎中国项目落地。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对外投资部中国区负责人闻敏表示,意大利政府对投资者的态度一直是非常开放和欢迎,中国投资者与其他海外投资者享受的待遇基本一致。此次《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生效后甚至可能优先于某些其他国家。

闻敏介绍,目前在意大利政府的项目库中,航空航天、制造业、数字技术、生命科学、物流、旅游以及地产领域都有不少投资机会。以都灵为中心的意大利汽车产业链非常完整,适合企业布局拓展欧洲汽车市场。此外,意大利是欧盟区工业机械第二大生产国,食品、纺织、珠宝、游艇、家具、皮具、制药行业等方面也存在领先优势。

闻敏表示,意大利政府已经针对大型工业投资出台了一些补贴和免税政策。对于投资研发,中小企业获得的补贴可达总支出的80%。对于在制造业、农业、旅游业和环境保护方面比较突出的投资,意大利也有大量激励措施。对于新型数字创新企业,意大利在欧盟地区的征税也相对较低。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驻华首席代表何若白介绍,在德国落地的外国投资主要是能源和机械等。疫情暴发后,稳定化、数字化的问题变得越发突出。德国在汽车领域的环保项目、绿地投资等方面存在许多全球合作机会。诸如已经有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20亿欧元设立锂电池生产工厂。

比利时法兰德斯投资局广州经济代表Eva Verstraelen介绍,比利时弗朗德斯地区的GDP占全国的60%,出口占比利时的80%,支柱产业包括可再生能源、物流、电商、生物制药,以及机械设备、手机、化学、IT。当地人会说三门以上的语言,政府为员工提供终身社保,当地购买力强,拥有安特卫普港等四大港口,以及通往西安的中欧班列,便宜的房租价格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落户。

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大中华区负责人朱彬介绍,过去30年,瑞典吸引了超过90亿欧元的中国投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不仅有利于吸引中国投资落地,也有利于瑞典延伸和东南亚拓展合作关系。瑞典的税率与营商环境十分具有吸引力,工资水平和电价相对较低。预计未来,中国到瑞典的投资将更多关注和侧重于研发,双方的贸易也会更加自由。

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副主席David Hallgren表示,斯德哥尔摩拥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许多独角兽企业。瑞典在能源、房地产、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潜力很大。尽管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但瑞典的医药产品、化工产品、医疗器械、家具,以及高科技的生产设备依然实现了贸易增长。通过《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瑞典希望继续与中国加强在汽车行业、医疗器械乃至金融服务上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王丽提醒,任何投资都有风险,都可能产生矛盾摩擦与合同纠纷。投资风险包括法律、地缘政治、环境监管、金融信贷、跨境支付、劳工制度及文化等各方面。例如,中国企业到欧洲投资建设项目,经常遇到当地国家单方改变税收标准、变相征收、减损中方合同利益。当事人一旦形成跨国跨境诉讼、仲裁,就可能出现耗时持久、有赢有输的局面。

对此,《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也规定了争端解决机制,用23个条款细化具体临时救济措施、争端解决程序和规则、听证会等内容,明确“先协商、后仲裁”的原则,鼓励企业以谈判磋商化解争端。王丽表示,今后,中欧企业之间可以优先通过磋商、调解等方式解决商事矛盾,如果调解不成,双方仍然可以选择仲裁或诉讼法律救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互联网,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日 上午10:37
下一篇 2022年6月2日 上午10:38

相关推荐